一把菜刀、5 根黄瓜,靠着 " 快准狠 " 的刀工,一盘切了近 3000 刀的蓑衣黄瓜展示在眼前。4 月 22 日,在淮阴(丁集)黄瓜节上,围观市民对他连连称赞。而这名戴着眼镜、看着憨厚可爱的 95 后小伙张浩,却是位拥有 10 年经验的大师傅。
一度 " 废寝忘食 ",十年来的每一步都算数" 孔雀开屏刚做好,那我给你们做一个蓑衣黄瓜。" 戴着高高的厨师帽,长着一张娃娃脸,每逢有人来问他的作品,张浩总是笑眯眯地。不到 3 分钟,一根 15cm 长的黄瓜,就成了有千丝万缕联系的黄瓜网。而这份熟练,背后是他这十年岁月的证明,至于练废了多少根瓜果,他自己也统计不清了。
张浩今年 28 岁,中考时分数不高,便进入了淮安一所中专院校,当时,他考虑自己理科专业不太擅长,就盲选了烹饪专业。当时学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输出,主要就是看书、背书,张浩不想再浑浑噩噩下去,决心想要提升学历,干出一番事。
(资料图片)
" 学习时候总是困,没办法,我就抱着书站在垃圾桶前,我到现在都记得夏天垃圾的味道。" 张浩告诉记者,当时自己不想浪费时间,就想多背背书,垃圾桶的味道相当提神,闻完脑子都清醒了。
就这样,日复一日,除了背书,他还要练习刀工,每天从早上练到晚上。" 台上一分钟,台下十年功 " 这句话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印证。由于兴趣所在,只要一拿起菜刀刀和果蔬,他就停不下来,甚至还一度为此 " 废寝忘食 "。看上去只是切切弄弄,可是做起来,需要手去控制力度、角度、厚薄、摆盘,真不是个容易的事。有一次,他差点把食指的手指头给切掉,到现在还有疤痕在上面。最难的是,只要一刀切错了,这整根萝卜或者黄瓜就废了。起初,只要切错了,张浩就把瓜果吃掉,后来,每次购买几十斤来练习,他一闻到味道就想吐,时常崩溃到想放弃。坚持、放弃、再坚持、再放弃、再来一次 …… 在这样的反复中,他终于练成了,最后,张浩靠着单招考上了扬州大学的烹饪专业。手上无数和刀摩擦形成的老茧,就是他过往岁月的记录。" 现在真的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。" 张浩说。
每天不摸刀,心里不踏实
如今,张浩入职了中专院校的老师,看到一个班级学生切出来的样子各有各的搞笑,他不禁想起自己无数个挑灯练习的夜晚,在发现有学生想要放弃的时候,他总是鼓励他们,再练练就好了,快了。
一起来黄瓜节参展的还有小王同学,这次他的主线任务是,用喷雾把作品喷得鲜亮。他表示,刚开始接触这行真的很难,切也断,摆盘也不好看,雕刻出来也四不像,但他想向老师们学习,通过这几年的在校时光,能让自己拥有一些技能。即使现在,张浩依旧每天练习。张浩告诉记者,一天不摸刀,他就浑身不得劲。除了给学生上课的时间,他都用来练习。现在,他经常参加一些职业技能比赛,在赛前,他会一个人留在教学楼五楼,凌晨伴着星光回家。知道此次黄瓜节要来展示后,他和另一位雕刻瓜果的纪中林老师忙活了不少日子。平常是哪个瓜果便宜,他们就用哪个,这次为了黄瓜节,特意做了黄瓜主题的作品。他们的展位,引来了不少人来围观,耳边不时传来 " 太牛了 "" 好厉害 " 的叫好声。去亲友家吃饭得掌勺,老丈人只爱吃他做的饭
烹饪专业的浪漫大概在于可以做出爱心早餐,可以切出一朵花,可以做出很多美味。
" 最好的爱应该就是并肩同行,一起成长了。" 张浩的妻子是他的中学同学、大学同学,也是工作同事。虽是同一个专业,妻子更擅长于教学设计,在张浩苦练技能参加职业大赛时,妻子也在为了教师能力大赛等赛事做准备。张浩说,他们一个负责文,一个负责武。
有时,做出特别的作品,张浩会第一时间发给妻子看。不过,偶尔浪漫的小花,也会被反馈一句语带嫌弃的 " 切,搞这套!" 虽然嘴上说着看多了这种冷拼雕刻,但是两人心里依旧很甜蜜。
朋友喜欢来张浩家做客,每每来吃饭,张浩都会变着花样去摆盘,做一朵花、盘个蝴蝶、挂个灯笼 …… 大家乐于看他的 " 小把戏 ",朋友们纷纷表示,来张浩家吃饭,就像是五星级酒店的私人定制餐,而且大厨单独为这一桌忙活。" 就比如黄瓜吧,好看又好吃,他切得薄,调料相当入味。" 朋友说,不管什么样的食材,到了张浩手里,都变成黑珍珠级别的精品菜。
如此受亲友欢迎,张浩向记者 " 吐槽 ",除了在家里,即使是去朋友家吃饭,自己也得带着菜,被要求掌勺。不过,因为这个技能,张浩备受老丈人喜爱。" 老爸说除了我做的菜,别人的都不想吃。" 张浩表示,他因为抓住了老丈人的胃,成功赢得了他的心,放心把女儿交到了自己手中。
现代快报 + 记者 李子璇
(编辑 范文静)
标签: